上一节介绍了字符驱动中的一些概念,这一节我们将会基于系统内存编写一个字符设备驱动,加深对上一节中的概念的理解。
本节主要学会的内容:
- 字符设备注册
- 对设备节点进行cat和echo操作
1. 驱动设计
编写驱动之前,我们要明确我们的驱动需要或者能够为用户程序提供什么功能,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机制。
在《设备驱动程序》一书中,关于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章节介绍了一个scull(Simple Character Utility for Loading Localities,区域装载的简单字符工具)设备,其设计的机制比较复杂,同时,其中的部分函数也已经被淘汰了。因此,本文简化其机制,并使用新的函数进行实现。
本文设计的设备名称沿用书本中的名字:scull。
本文设计的设备提供一个固定大小的内存区域(由宏DATA_SIZE决定),可以往其中存入(echo)数据(最大不大于指定的大小),同时可以读出(cat)其中的存储的数据。
2. 代码分析
设备驱动的代码比较长,所以就不全部列举出来,本文只对代码中的重点部分进行简要说明,如果需要全部代码,请看:
https://gitee.com/Quehehe/LinuxDeviceDriver
设备结构体
在头文件中(scull.h)定义了一个结构体,内容如下:
struct scull_dev {
char *data;
int data_length;
struct cdev cdev;
};
这个结构体可以理解为设备:其包含了struct cdev,可以理解为继承的概念(当然,在C中没有继承的说法),说明此设备是一个字符设备;存储了数据的起始地址的指针,数据的长度。
如果有其他与设备相关的数据,都可以放到该结构体中,这样,只要获取到这个结构体就相当于获取了这个设备。
文件操作相关的数据结构
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fops = {
.owner = THIS_MODULE,
.open = scull_open,
.release = scull_release,
.read = scull_read,
.write = scull_write,
.unlocked_ioctl = scull_ioctl,
};
这个就是上一节中说的struct file_operations结构体,本文实现了其中的open、release、read、write和unlocked_ioctl函数。
open()、read()和write()函数说明
针对上面的open()、read()和write()的实现函数进行说明。
open()函数的实现如下:
int scull_open (struct inode *node, struct file *filp)
{
struct scull_dev *dev;
dev = container_of(node->i_cdev, struct scull_dev, cdev);
filp->private_data = dev;
return 0;
}
其中container_of()这个宏的作用是:根据结构体变量A中的某个属性的地址计算出结构体变量A的地址。利用node中的icdev的地址来获取上面的struct scull_dev变量的地址。
将获取到的struct scull_dev地址存储在filp->private_data变量中,这个变量上一节有说明,是一个void *指针变量,后续的read、write等操作都可以通过filp来获取struct scull_dev变量。
read()函数的实现如下(截取):
ssize_t scull_read (struct file *filp, char __user *buf, size_t size, loff_t *loff)
{
......
if(dev->data_length == 0 || *loff != 0) {
return 0;
}
......
ret = raw_copy_to_user(buf, dev->data, size);
......
*loff += size;
return size;
}
raw_copy_to_user函数后面再说明。
这里对read()的返回值进行说明,其返回值有以下几种:
- 返回值等于形参size,则表示请求的数据读取完成,这是最理想的状态;
- 返回值是一个小于size的正整数,表明读取了部分数据,这种情况根据应用程序需要选择继续读取或者停止读取;
- 返回值为0,表示到达了数据的结尾,后续没有数据可以传输了;
- 返回值为负数,表示读取数据出错;
write()函数的实现如下(截取):
ssize_t scull_write (struct file *filp, const char __user *buf, size_t size, loff_t *loff)
{
......
ret = raw_copy_from_user(dev->data, buf, size);
......
dev->data_length = size;
return size;
}
raw_copy_from_user()函数后面再说明。
这里对write()函数的返回值进行说明,其返回值有以下几种情况:
- 返回值等于形参size,则表示写入的数据完成;
- 返回值是小于形参size的正整数,则表示未全部写入,应用程序根据需要可以继续写入或者停止写入;
- 返回值为0,表示没有写入任何数据,但是出现这个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任何错误导致的,而是其他非原因;
- 返回值为负数,表示写入数据出错;
raw_copy_to_user()与raw_copy_from_user()
这两个函数定义在<asm/uaccess.h>头文件中,其作用是将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之间相互拷贝数据,从名字就可以看出:raw_copy_to_user从内核向用户空间拷贝;raw_copy_from_user从用户空间向内核空间拷贝。
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的地址是不能直接相互引用的,原因如下:
- 在内核模式运行时,用户空间的指针可能是无效的;
- 即使用户空间的指针与内核空间的指针代表的是相同的东西,但用户空间的内存是分页的,在系统调用时,涉及到的内存可能不在RAM中;
- 出于安全考虑,防止该指针指向一个恶意程序后者存在缺陷的程序。
字符设备注册(截取)
字符设备驱动注册的部分代码如下:
static int scull_init(void)
{
......
scull_dev.data = (char *)kmalloc(DATA_SIZE, GFP_KERNEL); /** 分配数据空间 */
......
scull_dev.data_length = 0;
ret = alloc_chrdev_region(&dev_num, 0, DEVICE_COUNT, DEVICE_NAME); /** 分配设备号 *
cdev_init(&scull_dev.cdev, &fops); /** 初始化字符设备 */
scull_dev.cdev.owner = THIS_MODULE;
ret = cdev_add(&scull_dev.cdev, dev_num, DEVICE_COUNT); /** 添加字符设备 */
if(ret < 0) {
printk(KERN_ALERT "cdev add failed!\n");
goto cdev_add_err;
}
/* 创建节点 */
scull_class = class_create(THIS_MODULE, DEVICE_NAME);
for(i = 0; i < DEVICE_COUNT; i++) {
device_create(scull_class, NULL,
MKDEV(MAJOR(dev_num), MINOR(dev_num) + i),
NULL, DEVICE_NAME"%d", i);
}
printk(KERN_ALERT "cdev add complete!\n");
return 0;
cdev_add_err:
unregister_chrdev_region(dev_num, DEVICE_COUNT); /** 添加字符设备出错的话,将之前分配的设备号释放 */
alloc_dev_num_err:
kfree(scull_dev.data);
alloc_data_err:
return ret;
}
首先分配存储数据的空间,空间大小由宏DATA_SIZE决定。
然后分配设备号,这个上一节有讲过。
接下来是注册字符设备相关的操作,主要涉及:cdev_init(),cdev_add()两个函数
cdev_init()将设备与file_operations绑定在一起。
cdev_add()将设备与设备编号绑定在一起,并添加到系统中。
此时系统中并没有设备节点的存在(内核2.6.0之后),还需要下面class_create()和device_create()来创建设备节点。
class_create()会在/sys/class/目录下创建相应的设备目录。
device_create()会在指定的目录下创建设备节点,节点创建后,相应的节点会添加到/dev目录下。
至此,完成了设备的注册过程。
3. 运行结果
在项目的根目录下运行make,编译得到scull.ko模块文件,将该模块加载到系统中。这些操作都是之前有过介绍的,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。
加载成功后,结果如图所示:

scull模块加载成功
此时打印出设备的主设备号240和从设备号0。
加载成功后,可以切换到/dev目录下,目录中会生成scull0~3共四个设备,如图所示:

dev目录下生成设备节点
最开始的“c”表示这是一个字符设备。
接下来对scull0这个设备进行cat和echo操作。
注意到设备节点的权限为rw-------,因此,只有root用户能够对节点进行读写。为了后续操作方便,利用sudo chmod命令去改变节点的权限,使得other用户也能读写,命令如下图所示:

修改节点权限
对节点进行cat操作,结果如下:

第一次cat节点
没有打印任何信息,因为此时数据长度为0。
接下来利用echo往节点中随便写入一些数据:

第一次echo写入数据

第二次cat节点结果
可以看到,上面echo写入的数据被读取出来了,由此判断我们的驱动正常运行。
可以多试几次,结果如下:

多次尝试结果
从上面可知,驱动程序正常运行。
至此,完成了字符设备驱动的相关介绍。
当然,这个驱动示例也只能当做一个简单的示例,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,后续根据学习情况慢慢添加。